对于潜艇单、双壳体的优劣之争论已延续了很长时间。大体上看,双壳体结构的潜艇储备浮力大,而且大都采用小分舱形式,两层壳体之间的液舱还能吸收部分爆炸 能量,这几点对潜艇的抗沉性和生存力较为有利;此外双壳体结构还有利于一些设备、系统及舷间液舱的布置。但是双壳体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和艇体的水下湿表面积 都大,不仅影响水下航速,也增大了艇身的声反射面积,对潜艇的隐蔽性有害。而单壳体结构的优缺点则正好跟双壳体结构相反。以往,前苏联/俄罗斯的潜艇多为 双壳,而美、欧诸国则比较偏爱单壳。
至于说到安全性,西方的单壳潜艇过去数十年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差,比如单壳体的美、英核潜艇照样能活跃在坚冰密布的北极区域,而我军潜艇的作战海域之环境 还没有那么苛刻。另一方面,以现代的反潜武器之巨大威力,既然能有效撕开台风级或奥斯卡级这样的水下怪兽的双层壳体,常规潜艇那层薄薄的非耐压壳又能直到 多大的保护作用?以上几点理由可能也是一贯秉持双壳体传统的俄国人,在新型的拉达/阿穆尔级潜艇上开始尝试采用混合壳体结构的原因之一。
混合壳体简单说,就是部分舱段是单壳、部分舱段是双壳。它在一定程度上揉合了单壳和双壳的优点(反过来说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二者的缺点)。不过随着 AIP技术的大行其道,混合壳体结构近年也开始逐渐兴起,因为艇艉段的动力舱段是双壳结构,两层壳体之间的空间正好可以容纳AIP系统使用的液氧或氢燃料 (此处被杂志编辑改成了"......容纳AIP系统必不可少的冷却装置和燃烧产物稀释、排放装置")。这种处理方式的典型代表里包括了著名的德国 212A级和前面提到的日本苍龙级。
不过对我国而言,潜艇的结构设计如果要从双壳体向单壳体风格转变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以往布置在两层壳体之间的高压气瓶、燃料、管路等组件、设备都要移到 艇身之内,十分挤占本已狭小的空间,艇体本身也要改成内肋骨结构,这对总设计师的功力是个很大的考验。潜艇这种兵器本身就具有高风险性,设计上首先要讲求 稳妥,所以中国潜艇要圆"单壳体梦"恐怕还得待以时日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>>>>>>给大家推荐一个《参考消息》非官方网站,电子版的!